城市空間與地土情

高密度高樓房高樓價 這次到台北的自由行增加了台灣在我心中的位置 , 從旅遊目的地到嚮往的城市 。 有些小店的台灣朋友,知道我和太太是香港人後,想跟我們閒聊。不過我的國語有限,加上害羞,縱然很想跟他們聊天,但心裏有語卻衝不出舌頭。還好回港後我可以籍這小天地把心中的欣賞說話傳開去,但願有台灣朋友看到,交流一下你們對香港的觀感及體驗。 這次旅遊是個人性質並只集中在台北,由於我們已多次來台,旅行前我們只做了少許的行程安排。不過這些空間及彈性卻給我們不少的驚喜。我經驗了三種空間,這三種空間是香港少見的,先談兩種空間。 1. 城市空間 七月的台北跟香港一樣的悶熱 , 不過就算在台北市中心的大街我也感到涼風,也看到天空。台北市一般的樓房不高 ( 香港樓房高,房價便高 ) ,樓房間的密度相對於香港還是很低。身處於西門町及台北市中心我的視野還有籃天。 來台之前我在維多利亞園 (Victoria Park) 參加七一遊行,今年七一正值三號強風高高掛,強風橫雨下我在維園足足企了四小時才可以進行遊行。維園是香港人享受言論自由的空間,也是公民社會彼此充權的活動。今年我在維園只間中看到頭頂的那片天,因為下雨時每一個人都把傘子打開。其實置身在香港的鬧市如銅鑼灣以至住屋區如將軍澳,你會體驗商業價值主導的城市設計及住屋設計,怎樣把人由室外帶進室內商場,而人亦樂於被困於消費愁城之中。 香港街上車輛排出的廢氣,以及冷氣散出的熱氣本來可被風吹散,但密度高的高樓大廈形成屏風效應,把風擋住使街道上不斷積聚空氣污染物,以及熱度不斷提升。香港的溫差是著名的 ( 或臭名遠播 ) , 這裏的溫差不是日熱夜冷的天然溫差而是室內室外車內車外的溫差,一門之隔可以由溫度 33 度及 90 以上的濕度,跌至室溫 20 度以下及濕度 60 以下。 這程況不單發生在香港的商業區,連住宅區也是如此,只要香港政府不作城市規劃,任由香港地產發展商盡用土地及土地以上的每一寸空間,這程況是不會得到改善。東京及台灣興建大廈時還會考慮地震,大自然限制著建築物的高度。香港沒有地震,若果連公民社會也缺乏這重環境意識,我們的土地只會愈來愈多的 " 屏風樓 "( 指的是那些既高且密的樓群 ) , 城市的舊區只會不斷插建 " 鉛筆樓 "( 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