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間與地土情


高密度高樓房高樓價
這次到台北的自由行增加了台灣在我心中的位置從旅遊目的地到嚮往的城市

有些小店的台灣朋友,知道我和太太是香港人後,想跟我們閒聊。不過我的國語有限,加上害羞,縱然很想跟他們聊天,但心裏有語卻衝不出舌頭。還好回港後我可以籍這小天地把心中的欣賞說話傳開去,但願有台灣朋友看到,交流一下你們對香港的觀感及體驗。  

這次旅遊是個人性質並只集中在台北,由於我們已多次來台,旅行前我們只做了少許的行程安排。不過這些空間及彈性卻給我們不少的驚喜。我經驗了三種空間,這三種空間是香港少見的,先談兩種空間。

1. 城市空間

七月的台北跟香港一樣的悶熱不過就算在台北市中心的大街我也感到涼風,也看到天空。台北市一般的樓房不高(香港樓房高,房價便高),樓房間的密度相對於香港還是很低。身處於西門町及台北市中心我的視野還有籃天。

來台之前我在維多利亞園(Victoria Park)參加七一遊行,今年七一正值三號強風高高掛,強風橫雨下我在維園足足企了四小時才可以進行遊行。維園是香港人享受言論自由的空間,也是公民社會彼此充權的活動。今年我在維園只間中看到頭頂的那片天,因為下雨時每一個人都把傘子打開。其實置身在香港的鬧市如銅鑼灣以至住屋區如將軍澳,你會體驗商業價值主導的城市設計及住屋設計,怎樣把人由室外帶進室內商場,而人亦樂於被困於消費愁城之中。

香港街上車輛排出的廢氣,以及冷氣散出的熱氣本來可被風吹散,但密度高的高樓大廈形成屏風效應,把風擋住使街道上不斷積聚空氣污染物,以及熱度不斷提升。香港的溫差是著名的(或臭名遠播)這裏的溫差不是日熱夜冷的天然溫差而是室內室外車內車外的溫差,一門之隔可以由溫度33度及90以上的濕度,跌至室溫20度以下及濕度60以下。

這程況不單發生在香港的商業區,連住宅區也是如此,只要香港政府不作城市規劃,任由香港地產發展商盡用土地及土地以上的每一寸空間,這程況是不會得到改善。東京及台灣興建大廈時還會考慮地震,大自然限制著建築物的高度。香港沒有地震,若果連公民社會也缺乏這重環境意識,我們的土地只會愈來愈多的"屏風樓"(指的是那些既高且密的樓群)城市的舊區只會不斷插建"鉛筆樓"(指的是那些很高但單棟式的建築物,常見於舊區重建的地區例如上環)氣溫使人由室外轉向室內, 室內建築物亦跟室外環境及社區隔絕。

商場中帶來被調節的氣侯外,更有被調節的食物,品味及物質。我們在"室內"經驗不被環境支配的自主,更用金錢來換取消費者這身份所帶來的自尊及自我價值。在購物商場之中沒有人會批判你的品味,管朿你的自我,以及介懷你的失控消費。間中你還可以在商場透過消費做些被調節的好事,例如公平貿易、環保、救助第三世界兒童等等,舒緩一下消費者內心的自我失控。

或許人活在這城中,只會愈來愈愛消費亦即是愛自己,與我們身處的社區以至大自然愈來愈疏離。香港的貧與富的生活差距,見於他們生活的活動範圍及消費模式,新形住宅的建築帶來不單是裏與外的隔閡,更是貧與富在生活交流上的隔閡。  

西門町的裏外有點像香港的旺角及銅鑼灣,在這些地區你得到消費的滿足但失去了往外走的動力。不過就算在西門町,我還是感受到風及看到天籃。城市規劃影響城市發展及建築物設計之外,它亦影響城市人的生活習慣甚至是人與人的關係及價值觀,或許我的心靈狀況亦會因此而改變。

2.  文化空間

古代歐洲社會的咖啡室除了烘焙㗎啡豆外更曾培育改革社會的理念。昔日知識分子相聚於㗎啡店會討論國家前途的沉重議題。當然咖啡店只是一個聚腳之地,真正能孕育社會景願的是文化環境及空間。今日的市城生活的節奏及商業社會的競爭,把許多經濟價值以外的價值排拒。香港咖啡店包括連鎖及精品咖啡都只是𧷗咖啡及商品,其實在精品咖啡店享受到的除了是咖啡外更是一種中產身份的表現,情況有點似飲紅酒,在咖啡店大家都細緻地討論不同地方的咖啡豆的特色,垬培的方法,沖調技巧及舌尖上那些微少的分別。在香港作成功咖啡師(barista)我相信要掌握的不單是咖啡知識,更是香港人這種透過品味活動所經驗的中產優越感。沒有人會講出這種優越感的需要,但作為咖啡室的老版你要懂得營造這種氣氛。  

台灣跟日本一樣有許多精緻咖啡店,不過它們的營商空間應比香港大,因此那些咖啡小店不單有很好很好的咖啡,更有很舒適寧靜的環境給人享受閒暇的時間,而有些小店更裝載老闆的使命及社會願景。

今次到台北一間名為伊聖詩私書房,它在台北師大區(這區有台大及師大)這小書店不單隱沒在住宅區的小店,它更隱藏在一間名為Sonnentor的架啡店當中。沒有顯眼的外表也沒有高掛招牌,我們差點經過並忽略了它的存在。這店鋪的前身有可能是日本人居住的一間大宅。店鋪裏面似保留了從前的一些間格。若果真是如此,這屋本身已有著台灣日治時期的歷史。 

店舖的招徠並不是賣書而是台灣本土有機食品,千萬別以為賣書又賣另類食物的店舖是很土。店外有小花園並放置不少關於台灣文化藝術的宣傳資料。一進門便是一般咖啡店的開放式kitchen bench鋪內擺放多種由台灣地道出產的食品,不過在這裏並不是單純的生意交易,細心留意產品附近其實也有空間讓生產者放上他們跟消費者的話。產品介紹是讓你明白產品放進生產的心思,也讓你看到他們與地土的關係及情感。

在架啡店的一個小小空間中,就是伊聖詩私書房。想不到我在當中也看到台灣人對他們居進的地方的那份情。書店有很多古舊的家具及日常用品,似是從前屋主留下的物品。書架上也有很多的小擺設,最吸引我的是那些名人諺語。然後我在一個極不起眼的暗角中發現了一本書。

這本書沒有書名也沒有任何平面設計,後來找來找去也看不到價錢。不過這書的外面有一條細麻繩,團團的圍繞著書,繩的末端有一小 瓶放了一些看來像小種子的東西。翻開了灰色封面的書,我看到裏面有很多花的相片。每張相的旁邊都有些紀錄,但也有很多的留白似是給讀者空間在閱讀時寫作。 

看下去我便知道這是一本關於百合花的書。這書有很多作者,他們喜愛在台灣城郊出現的百合,於是他們走遍全台灣以相機及文字把花紀錄下來。然後在書的末頁他們呼籲,希望有人把這種關注傳開去。我還記得把書合起來放在原位時,我知道我深深被感動。我沒有把書買下,因為我認為不需要,不是我不欣賞書而是我太欣賞那群作者,到一個地步我覺得它應該留在台灣,或許它能感動令一個人。

步書這小書房時,我心裏有一個很清楚的信息,香港人很窮。那不是一個經數字分析的結果,那是一種情感的經驗。在這書店裏我經歷到我從未在香港體味過的經驗。然後我徹悟自身的貧乏。

執筆之時正是秋末漸冬,香港及台灣的政治爛得令人心寒。在兩個同樣不能在政治中看到陽光的群體中,台灣還有青草地讓本土文化扎根結果,有幸在伊聖詩私書房嘗到這果的甜美。享受到人情美善,不過同時令我沉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好撒瑪利亞人法

看見

《罪迷宮》與 明陣(Labyri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