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及存活

電影《被奪走12年》(12 Years of Slave)是關於一個生活在19世紀的美國黑奴的慘痛遭遇,電影中的社會情況似是歷史,不過聯合國確認人口販運依然存在。我們今天難以想像奴隸生活所經歷的長期痛苦,而這種道德想像的貧乏亦令我們不懂得體會那些活得沒有尊嚴,活像奴隸的人。
人口販賣與城鎮化

《被奪走12年》故事主角所羅門並不是生來便是黑奴,相反他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黑人且是小提琴家。不過一次出外演奏,他被朋友出賣,一亱間由自由人變成黑奴。他的待遇亦由自主有家室的「人」變成沒有身份的「物」,一個被別人擁有的「物」,任人處置。在整個奴隸交易過程,他被運送到一個不知名的地方,被虐打更被迫要改名換性。從前的奴隸主多數是綿花園園主,雖要大量人手處理綿花,綿花莊園主要在美國南部,大量生產綿花以供應正在工業化的英國紡織業,而奴隸主要來自非洲,大批大批的黑人被英國商人𧷗到美國。在工業化及殖民主義年代的大英帝國,奴隸販賣成了英國經濟重要的結構。因為有利可圖,美國出生及受教育的所羅門亦要被白人販賣成奴隸。

今天全球化的經纃結構,富國的誇國企業把勞工密集的生產線移至發展中國家,如東南亞國家包括中國。大量人口由鄉鎮遷移至設廠的大城市,為的是可以有一個較高及穩定的工資。這種人口遷移是否全部都出於自願?  不得而知。另外航運的方便令人隨時可以到其他國家,這亦令一些國家發展地下旅遊業如性旅遊業(sex tourism),這亦導致貧困國家的男女童被人誘拐至性旅遊業旺盛的國家如泰國,從事非自願的性奴。這些就業性的人口遷徙,無論合法及非法,令許多人要長期忍受許多不公義的對待。
綿花莊園與血汗工廠

從前的綿花莊園的莊主基本上就是土皇帝,對奴有絕對權力可以操控奴隸生活,婚姻及生與死。莊主可以任意懲罰奴隸,沒有任何法律及人制衡莊主的權力。莊主為了要奴隸心志上變成奴隸,他們都要奴化黑人,以各種方法奪去他們的尊嚴,過程中黑人被莊主當成動物,稍有做得不好不夠效率便要受打,女奴更會被莊主強姦。不過所羅門並不似一般的奴隸,他拒絕絕對服從莊主及他的管工,他並不甘於被他們凌辱。所羅門的身份雖是奴隸但他卻佢絕被奴化。這使他與其他人的關係相當緊張,亦因為這樣所羅門多次被莊主賣走,而他的遭遇亦愈來愈差。

全球化經濟的令產品可以推銷到境外,但亦令你要面向大規模的市場競爭。小至香港的街口士多大至連鎖服裝店,其實連街市的食物小販也要面向來自各國的平價冰鮮凍肉。因此,商人要用盡方法削減成本,誇國企業看重發展中國家對工人的保障不足,政府沒有保障工人的基本福利。而官商之間亦有相當的默契,不大理會管工在工廠內對工人的各種不合理控制,也妄顧工人的安全,早前富士康有十多名工人自殺便是很好的例子。血汗工廠(sweatshop)便是形容這些忽視工人利益的工廠,由80年代的運動鞋廠至今天的服裝連鎖店及流動電話的代工廠,它們仍舊要以擠壓工人的血汗福祉來換取更低的生產成本。今天的血汗工廠與昔日的綿花莊園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人性扭曲

電影除了有黑人被虐打被欺凌的情節外,導演亦想觀眾明白在奴隸制中有另一種虐待,就是人在扭曲的關係中所經歷的精神虐待。而這種精神虐待是相向的,施虐的白人及被虐的黑人同樣是奴隸制度中的受害人。黑人奴隸長期受虐待,人性亦會有不同程度的扭曲,大部分在奴化過程中內化了被虐是正常的價值觀,有長期憂傷至連自殺也不敢,有只顧個人利益而妄顧其他奴隸遭遇的人、也有為討好莊主而出賣同是奴隸的奴隸等等。同樣,所羅門的每一位莊主及周邊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性扭曲,有莊主明知所羅門並不是非洲人而是美國人但因為要自保所以不敢伸張正義,有奴隸主人相信聖經容許奴隸主人虐待奴隸並因此陷入另一種瘋狂,而擁有極權的奴隸主人亦不好過,施虐後明顯有極度的精神錯亂。愈想對奴隸加以控制的莊主經歷愈多的人性扭曲,最後反而自己受害。

人倫崩壞
《被奪走12年》有一幕今筆者感到心痛及心驚,奴隸制度容許白人光天化日下在公共市場上買賣黑人,奴隸市場中的黑人就似今日的牲畜拍賣市場的豬牛羊魚一樣,黑人要向買家展示自己的體能體格,被推銷員介紹及被準買家驗貨。在制度層面上,19世紀工業革命年代盛行自由市場,自由經濟價值的盛行使人合理化各種在市場進行的交易。市場活動使人單一地以市場價值衡量眼前的黑人,消費者以為價錢便是衡量黑人的獨一標準。市場活動令人產生一種對對人的扭曲的態度。 《被奪走12年》中有一奴隸家庭,母親與兩名子女要在奴隸市場中被買家評估,有一買家看中母親但不願買下兩名子女,於是一家便要分散。她們抱頭痛哭哀求買家不要拆散她們,但買家沒有動情,交易奪走人的同理心也奪走了人的尊嚴。中國的代工廠位於南方的省市居多,這些省市的勞動人口多數不是本地人,許多家庭為了生計父母要到南方省市打工,因為戶籍不能因遷調而轉移而社會福利是由戶籍的地方提供,於是有些家庭便要把孩子留在原居地,這些留守兒童的福祉也被商業思維合理化,雖然較以往奴隸拍賣文明,但兩者確有相似。

今天的人口販賣

你可能會問這年代世界大概沒有奴隸吧制度性的人口販賣雖然已消失但按聯合國的報告人口販運(human trafficking)仍然存在,每年仍然有許多人在知情及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運到一些國家賣淫、到不見天日的深處做礦工、到貧困國家的血汗工廠打工、到別國成為富有人家的妾士,甚至被殺並被人取去身人的器官。香港暫時沒有這些名目張膽及制度化的人口販𧷗但在許多的暗角中,有好些不起眼的人正忍受著像奴隸的生活,例如那些被人操控來港行乞的乞丐,早前印尼傭工Erwiana 被僱主虐待的案件,炒作一輪後很快便被我們忘記,沒有人認真審視僱傭制度可能是促成極不對等的僱員僱主關係,從而滋生主人及奴隸的生活。
被香港僱主虐待的印尼人Erwiana
活著
所羅門的經歷之所以能寫成書完全是因為一位加拿大人,這人在所羅門的莊主工作遇上所羅門。這加拿大人看不過這莊主這樣對待黑人,冒死把一封所羅門求救信交到一位所羅門認識的美國人手上。亦因為這樣,所羅門經過12年的奴隸生活後能回到家人當中。這加拿大人是由畢彼得飾演,而他亦是《被奪走12年》的幕後功臣。你和我在面對身邊的人受不公義對待時會否冒險為他們發聲,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回應。

所羅門被救後之所以要寫小說是因為他要人明白存活(live)比倖存(survive)重要,而他的格言亦出現在電影中,當所羅門剛被𧷗時與他同一命運的黑人勸他為了倖存要放下尊嚴(keep your head down),他的回應是他要存活而不是倖存(I don’t want to survive, I want to live)。在奴隸制中困境,奴隸不斷地被施虐者矮化,也不斷地為了倖存而要自我矮化。我們會否成為這些人的鄰舍,為他們的不幸遭遇身同感受並為他們活得具尊嚴而做些事呢?

延伸閱讀

1. 潘毅,《中國製造:全球化工廠下的女工》
2. China’s Urban Billion:The Story Behind the Biggest Migration in Human History (中譯本 十億民工進城來:史上最大規模人口遷徙如何改造中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好撒瑪利亞人法

看見

《罪迷宮》與 明陣(Labyri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