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撒瑪利亞人: 我是好鄰舍嗎?


Good Samaritan Sculpture by Loma Linda
講道:基督徒與社會關懷
26/5/2002

我是好鄰舍嗎?
路加福音10:27-37

各位弟兄姊妹好這是我第一次講道,當我知道我未能以國語跟大家講道時,我心裏有點害怕,沒有太大信心。但想深一層,神看顧我使我第一次講道不用一個人在講台,有弟兄陪我。(祈禱)

導論

近數月報章相當高調把自殺案及家庭慘劇放在報紙頭條,很多人為了經濟問題自殺。香港經濟不景,很快便發展成形形式式的社會問題,無論在政府及私人機構做事均要面對可能被裁的威脅、自殺問題及家庭自殺案越來越多。(給會眾一個問題:有多少人認識身邊有朋友或鄰居自殺、失業、被公司裁。)

有留意國際新聞嗎?台灣有地震及旱災、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戰亂、印度巴基斯坦的衝度令兩國常在戰爭的邊緣、非洲有無了期的饑荒及愛滋病威脅。

方才提到的各樣天災人禍有國際性的也有些是發生在香港,它們的共通點是「都是發生在人的身上」。那些家庭慘劇不是發生在狗隻或其他動物上,而是發生在人身上,我們作為人能與身邊的人感通,意思是他們的痛我們能明白能體會,例如你曾被火燒,你會知道若果有人被火燒的痛,若果你的子女父母受苦,你應有切膚之痛。

可惜這個看似基本的人性卻受到許多外在因素影響,使人變得越來沒有人情味。  在香港這一個只講經濟價值凡事講效益的社會,大部分人選擇依然固我對世事不聞不問,經濟不景令很多人自顧自保,埋頭苦幹,仿彿世界便是自已。這情況在大學生中尤其嚴重。

不同的人對我方才提到的天災人禍有不同的反應,香港人忙,忙碌使教會及信徒在社會中應有什麼反應呢?這便視乎信徒及教會如何看主交託給信徒及教會的使命。

大使命與最大誡命

提到門徒的使命,相信你們己想到大使命,今日讓我們重溫耶穌在升天前囑咐門徒要做的事。馬太福音28:19-20「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傳福音是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使命,從完整的使命看傳福音,它是大使命的第一步,我們要先要令人信主,跟著要使他們作跟從耶穌的門徒。所以我們這些信徒必要充分了解,耶穌給我們的教導並教導其他信徒去遵守。

今日我們只能看耶穌最看重的一條誡命,耶穌把這誡命看為先知與律法書,即舊約的總綱。路加福音 1027「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既然這是耶穌眼中最大的誡命,根據大使命的教導,我們必需要教導所有的信徒,去遵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這一個誡命。

放在我們眼前是「傳福音」及「愛鄰舍」兩個重要的使命,我們應怎樣看待兩者的關係呢?作為基督徒,我們應怎樣看其他非基督教機構所辦的社會服務呢?我們怎樣才能「愛鄰舍如同自己」?

從文士與耶穌在路加10:2937中的對話,我們至少可以學到三個功課:-

第一      不要視「愛鄰舍」或社會關懷為「傳福音」的手段

經文觀察

經文中的對話一方面是耶穌,而另一人是文士。文士是一些熟讀神的律法又嚴守律法的人,在當時的社會文士是無可指責的屬靈人,在當時的社會文士有很多的特權。不過他們守律法不是出於愛神,而是要在人面前得榮耀。耶穌常責備文士為虛偽的人。這一種虛偽亦反映在他與耶穌的對話當中。(repeat)

文士先問耶穌怎樣才可以承受永生(v26),這是一條試探耶穌的問題,問題本身已是錯誤。不過耶穌卻以反問形式,把話題從神學討論,帶到信徒生活的問題。文士認為人要愛神愛鄰舍,才能有永生。本來對話在這裏便結朿,但文士要在人前證明,他自已已可做到那一條最大的誡命並得永生,他追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呢?」

在文士眼中一切律法包括「愛鄰舍」也不過是手段,守律法是手段而目的是要鞏固自己的權力。簡單的說,文士是為了守律法而愛鄰舍,他們不是真正的愛鄰舍。好些時侯基督徒及教會由於太看重傳福音,以至做甚麼也是為「傳福音」,給未信的人一個很功利的印象。在我的服侍人的經驗中,我也有給未信的人一個功利的印象,雖然我知道我沒有這一個功利的動機。(探訪卓輝及他爸爸的見証。)

文士問了一個關健的問題,而耶穌的答案更關鍵。(簡述故事)三個人看到一個受傷的人,祭司文士不顧而去,撒馬利亞人卻有行動。耶穌以一個問題結朿這故事,他問文士誰是受傷者的鄰舍?

文士怎樣看愛鄰舍這條律法?他是從一個服侍人的角度去看,有點高高在上的態度。耶穌卻是從一個被服侍者的角度去看這個律法,從一個有需要的人去檢視自己是否一個好鄰舍,所以耶穌最後要反問文士,10:36 「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其實耶穌並沒有直接答文士的問題,從耶穌的答案中我們看到耶穌向文士說,「你問錯了問題」。要愛鄰舍,我們不要問誰是我的鄰舍,而要問我是不是好鄰舍。

經文應用

文士要守律法才愛鄰舍,耶穌視為虛假。今日我們及教會不要視「愛鄰舍」為「傳福音」的手段,因為這樣的心態會使教會選擇,那些大機會信主的人才愛才服侍,今日社會上最需要服侍的人例如新移民及老人家等等,我們服待他們,他們未必一定能信主。若教為太看重福音果效,甚至是教會本身的奉獻需要,而「愛」鄰舍或做社會關懷,那是虛偽,是主所不悅納的動機。不要視「愛鄰舍」為「傳福音」的手段。只因鄰舍有需要,我們便要愛他服侍他,照料他們的需要。

第二      不要因為自己信徒或教會的身份而高估我們「愛鄰舍」的能力

經文觀察

耶穌回答文士的故事中,有三個人看到受傷的人,有沒有留意他們身份上的不同,一個是祭司、另一個是利未人,最後一個是撒瑪利亞人。祭司及利未人都在聖殿中有識份,在猶太人社會中的地位,等同今日的教牧傳道及長執。而撒馬利亞人則是被猶太人鄙視的人,因為他們都不是純正的猶太人而是「混血兒」。祭司及利未人的身份給人一種期望,聽故事的人聽到祭司及利未人可能期望他們會伸手助人,但他們沒有,反而是一個被人鄙視的撒瑪利亞人幫那個人。  

請留意耶穌講故事的目的是要籍故事教導文士,耶穌給文士第二個教導是不要以為人有一個神聖宗教身份便懂得「愛鄰舍」。文士以為自己在猶太人社會中是一個熟讀律法的人,因此必定懂得守「愛鄰舍」這律法。耶穌用這故事教他,你錯了。宗教人士可以是虛有其名。耶穌要文士向故事中的撒馬利亞人學習。

經文應用

我們或許會認為人信了「福音」後便會自自然然懂得「愛鄰舍」或「社會關懷」。   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好像昔日文士,高估了自己基督徒或教會的身分呢?文士有這樣的心態,或許會看不起撒馬利亞人,但耶穌卻要文士從他們鄙視的人當中,學習如何愛鄰舍。

以上的心態是不應有的,因為教會可能因此而盲目排拒,其他宗教或慈善團體為社會而做的事。所以耶穌給我們的第二個教訓是:不要因為自己信徒或教會的身份,高估我們「愛鄰舍」的能力,更不要盲目排拒非基督的慈善活動,有時候我們或許要向他們好好學習。

第三      要動慈心更要鄰憫人

經文觀察

究竟文士要向撒馬利亞人學些什麼呢?

故事中那一條路,是耶路撒冷下耶利哥的路,路長17哩,出了名多強盜。在那一個處境中,每一個人也不願意多停留半分鐘。祭司和利未人在路上也會擔心自身的安危,除此以外他們亦擔心,去接觸那一個半死的人,是犯了猶太人禁止接觸死人的律法。無論如何他們為何不顧那人而去不是重點,故事的重點是,祭司及利未人沒有撒馬利亞人的兩種素質,第一,看見那半死的人便「動了慈心」(v.33),這是一個內心的反應(NASB felt compassion);第二,透過一連串的行為撒馬利亞人把「慈心」表達給那半死的人看,耶穌在v.37認為撒馬利亞人是「鄰憫」那半死的人,(NASB the one who showed mercy toward him)

經文應用

行在那一條由耶路撒冷下耶利哥的路上,人人自危及有自保的心態。其實近年香港人都有同樣的心態,不單凡事也看重經濟效益,就連香港人看其他人的價值,也是看他們的經濟效益。或許因為香港人太過看重經濟問題,因此經濟問題很快便發展成其他社會問題。香港人骨子裏看不起那些沒有經濟貢獻的人,我們可以從香港人怎樣對待新移民,及那些學業上失敗的人清楚看到這種態度。把賭波合法化,市民便支持,因為政府話這會為庫房帶來可觀稅收。

當大部分人也只看眼前的經濟問題而自保時,不顧其他人,誰人會看到鄰舍的需要後會「動了慈心」呢?請看撒馬利亞人,他沒有自保,他先慢慢在路上處理傷口,以酒及油為傷口消毒,然後再包裹好。這需要時間,你以為他不知道多在路上逗留一刻,便多一分危檢嗎?他當然知道,不過他以受傷者的需要為重,把自己的安危暫時不理。現在經濟環境比較不好,到底我們作為信徒是祭司利未人,或是撒馬利亞人呢? 宗教規條阻止祭司利未人幫一個半死的人,我們的信仰有沒有使我們不願意服侍鄰舍的籍口呢?這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要動慈心,我們要先敏感身邊的人的需要?怎樣才能做到呢?香港人忙,香港基督徒更忙,作為信徒我們要迫切學習的是「閒靜」,其次是「清心」。我們不能靜是因為我們不想獨處,我們不能清心是因為香港的消費文化及色情文化。廣告不斷說服人看到自己的不足,因為秖有這樣我們才不斷消費,甚至透支消費來滿足自己的慾望。當大部分人很忙時,那裏有人有心靈空間去承擔別人的困難呢?當大部人都不知足時,那裏有人會與有需要的人分享呢?

我們及教會要「閒靜」及「清心」,不要以各樣活動填滿自己的生活,這不是充實生命,而是充塞的生命,要理性地消費,並要過一個簡僕及知足感恩的信徒生活。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動慈心及鄰憫人。

總結

我們怎樣看神給我們的使命直接影響我們及教會怎樣關心社會,「傳福音」是很重要的使命,但不是使命的全部。我們要使信了的人作主的門徒,教他們遵守主的教訓。愛主愛鄰舍是最大的誡命。文士問耶穌誰人是我的鄰舍,耶穌以一個故事指出文士的錯誤,並引導他走義路。從中我們學到三個功課。

1.          不要以「愛鄰舍」為「傳福音」的手段,好像文士以愛鄰舍為守律法的手段,因為這是虛偽。信徒及教會要常反省有沒有這個傾向,我們愛鄰舍只因他們有需要。

2.          不要因為自己信徒或教會的身份而高估我們「愛鄰舍」的能力,有時候我們要向那些非信徒學習怎樣愛鄰舍。

3.          要動慈心更要把慈心向有需要的人顯明。我們要「閒靜」及「清心」。

不要問「誰人是我的鄰舍」,而是問我或教會是不是一個好鄰舍。我怎樣知道自己是否一個好鄰舍呢?當你看到有需要的人時,無論是教會內的弟兄姊妹或是教會外的人,留意自己內心及行為上面的回應。我們要多謝神把這些人放在我及教會身邊,因為從他們身上我們知到,到底在神眼中我們是否一個好鄰舍。


約翰一書 3:17-18  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好撒瑪利亞人法

看見

《罪迷宮》與 明陣(Labyri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