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公共憤怒

管理公共憤怒 民主社會中的公共爭議愈來愈多的議題觸及利益以外的身份及價值衝突. 傳統公共政策制訂的程序及政府官員的思維難以有效化解這些衝突. 最近全城熱切關注內地人有組織地搶購奶粉, 這令許多港人不能在香港買奶粉,整體上市民期望政府主動干預市場運作,且要立竿見影的果效, 因此有人建議取消一簽多行,港府明言拒絕; 有人建議不容許內地人來港買奶粉,港府認為這是歧視性的干預,兼且在實施上會為港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政府現時只主動向奶粉供應商提出增加供應量的請求,並呼籲港人不用擔心。不過, 有香港市民已自發地在網上動員市民到各區買奶粉. 年近歲晚港人焦急是可以理解. 港人除了不相信增加供應能解決他們燃眉之急之外,普遍港人心中還有一種不忿,而這種不忿並不是增加供應而能填平的不滿。負責解困的政府高官, 除了設法要令港人買到奶粉外, 更要思考怎樣讓港人明白解困背後的主導價值, 這些主導價值一方面能使不滿的港人感到政府真正代表港人並為港人利益着想外, 政府亦要意識到要疏導沒有方向感的群眾忿怒, 否則那些忿怒最後只會波及沒有民意基礎的管治班子. 政策制定要雖然不能做到百分百透明, 但定時向公眾引介政府的價值取向及進展是必需的. 價值失落令港人不忿 奶粉市場上的供求決定其價格,有能力付錢便能得到奶粉,這看似天公地義的價格機制,正是問題的核心. 30年前還有人無條件相信市場愈自由愈能為社會帶來整體的利益. 但到了今天, 大部分港人也明白且感受到放任自由市場只會令地產大財團壟斷市場及在權力制度上深化他們的影響力. 許多港人也不滿炒買炒賣供應短缺的貨物的物價上揚的惡果. 相信再沒有官員或普羅大眾會認為任憑市場自由運作是公平. 或許有些奶粉商會認為這個由來以久的自由市場硬道理值得堅持, 沒有管制的自由市場, 不是所有人都有公平機會得到市場資訊及入市的機會, 任由價格機制決定分配最後不單只會令有錢有權力的人控制市場, 更會把其他重要的價值擠出社會. 這種金錢以外的價值空洞, 正是市城人在繁華人多的大都市生活, 依然感到失落的主因. 奶粉差不多是嬰兒的必需品, 香港市民未能從市場得到必要品, 而內地有人有系統地把奶粉買到海外, 而本地零售商更因私利助長這種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