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3的文章

管理公共憤怒

圖片
管理公共憤怒 民主社會中的公共爭議愈來愈多的議題觸及利益以外的身份及價值衝突.  傳統公共政策制訂的程序及政府官員的思維難以有效化解這些衝突. 最近全城熱切關注內地人有組織地搶購奶粉, 這令許多港人不能在香港買奶粉,整體上市民期望政府主動干預市場運作,且要立竿見影的果效, 因此有人建議取消一簽多行,港府明言拒絕; 有人建議不容許內地人來港買奶粉,港府認為這是歧視性的干預,兼且在實施上會為港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政府現時只主動向奶粉供應商提出增加供應量的請求,並呼籲港人不用擔心。不過, 有香港市民已自發地在網上動員市民到各區買奶粉.  年近歲晚港人焦急是可以理解. 港人除了不相信增加供應能解決他們燃眉之急之外,普遍港人心中還有一種不忿,而這種不忿並不是增加供應而能填平的不滿。負責解困的政府高官, 除了設法要令港人買到奶粉外, 更要思考怎樣讓港人明白解困背後的主導價值, 這些主導價值一方面能使不滿的港人感到政府真正代表港人並為港人利益着想外, 政府亦要意識到要疏導沒有方向感的群眾忿怒, 否則那些忿怒最後只會波及沒有民意基礎的管治班子.  政策制定要雖然不能做到百分百透明, 但定時向公眾引介政府的價值取向及進展是必需的. 價值失落令港人不忿 奶粉市場上的供求決定其價格,有能力付錢便能得到奶粉,這看似天公地義的價格機制,正是問題的核心.  30年前還有人無條件相信市場愈自由愈能為社會帶來整體的利益.  但到了今天, 大部分港人也明白且感受到放任自由市場只會令地產大財團壟斷市場及在權力制度上深化他們的影響力.  許多港人也不滿炒買炒賣供應短缺的貨物的物價上揚的惡果.  相信再沒有官員或普羅大眾會認為任憑市場自由運作是公平. 或許有些奶粉商會認為這個由來以久的自由市場硬道理值得堅持, 沒有管制的自由市場, 不是所有人都有公平機會得到市場資訊及入市的機會, 任由價格機制決定分配最後不單只會令有錢有權力的人控制市場, 更會把其他重要的價值擠出社會.  這種金錢以外的價值空洞, 正是市城人在繁華人多的大都市生活, 依然感到失落的主因.  奶粉差不多是嬰兒的必需品, 香港市民未能從市場得到必要品, 而內地有人有系統地把奶粉買到海外, 而本地零售商更因私利助長這種情況. ...

長者津貼議會政治中的公權力運用

圖片
三權分立下立法會及行政會議的權力是前者以民選政治權力代表對後 者的權力作出監察,以免行政權力坐大. 立法會的財務及法案審批是整個公權力平衡的核心部分. 而會議程序設計部後的理念亦是為平衡權力, 明文規訂的法律程序不能在條文上防範所有不按程序的濫權行為. 拉布便是一個合法但不必然是合理(甚至在某些程況下是 濫權) 的策略, 我認為民選議員使用此策略時定要考慮其必要性, 重要是使用這種手段時必定要向市民交代為何要這樣使用權力.    長者津貼 一事中, 民選議員要以拉布這手段來限制梁振英使用其手上的公權力, 理由主要是不滿政府要立會財委會作rubber stamp. 政府一開始便擺出不改變任何長津政策細節的姿態, 一意弧行的表面理由是利他的,是冠冕堂皇的, 有官員認為這一切都是為了長者的福利, 而按政府的理解這福利是迫切的. 因此, 要盡快通過政策是希望長者快些拿津貼. 站在這道德高地上, 政府便可以對那些反對的民選議員 作出道德責難, 事實上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亦多次公開指責反對的民選議員, 指他們的行為不合理及不理會長者福利. 從種種跡象梁振英政府要堅持長津其背後原因並不是為了長者的福祉 而只是籍一個長津的小政策, 令立會中的民選議員進退為艱, 一方面可測試敵我陣營, 另方面亦可以籍傳媒向市民播出一套自編自導抹黑民選議員的鬧劇. 昨晚政府用一些技術細節繞過了立會的拉布戰術, 到底我們得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政府除了在這個小政策上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外, 梁振英會得到法會議員的尊重嗎? 失了立會對行政長官的尊重, 而梁的權力又不是來自選民時, 這種沒有尊重及信任的政治關係是談不上合作的, 這有違習近平的所謂三權合作論(我並不同意三權合作). 縱然原本平衡權力界定權力的法律程序並不會因政治關係不好而失去 其法律效力, 但法律背後的原意即維持一個平衡權力關係以防止濫權, 這種制治中權力平衡提供一個政治生態, 有利各持份者建立並維繫一個長遠及建康的政治關係. 可以說這是陪育文明政治文化的土壤, 在這種土壤下政治關係下才可以談合作及拉近人心. 無論民選議員怎樣繞過法律做出合法但有違法律精神的行為, 我個人認為政府特別是一個沒有任何民意基礎及合法性的政府, 也不應以同樣的手段去行使其手上的公權力. 自限是贏得尊重的行為, 梁振英有如一個二世祖, 老父把管...

Statue of Freedom

圖片
Statue of Freedom 奧巴馬就職演說今年的主題是"堅信美國前境" (faith in America's future).  較多人留意奧巴馬的就職演詞但其實整個個多小時的就職典禮的流程及眾人的講話都跟這主題相關.  今日美國經濟衰而金螎 海嘯後美國在國際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到底美國人對國家的信心是否盲目自信? 就職典禮主持人Charles Schumer在典禮開始時, 便為主題點晴.  美國一至堅持的核心價值包括平等自由民主, 並不單單是學術概念或法律條文上的空洞承諾, 在歷史中很多人為了這些價值而犠牲生命.  這種說法固然有點浪漫但主持人就以一段歷小插曲來介紹美國的價值觀. 就職典禮的講台是在美國國會山莊中的國會大廈外進行, 講台後面正中便是US Capitol Dome, 在這傳統羅馬建築物之上便是Statute of Freedom.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國會山莊屋頂的第二個設計, 重建之時正是林肯當美國總統.  當時的美國面臨一分為二的危機中.  而南北戰爭亦在1860年林肯就後的第一年爆發.  當時期大部分人都反對繼續未完作的國會山莊屋頂工程, 但林肯認為未圓頂的國會大樓代表着國家未能團結, 美國人看到工程繼續進行等於看見我們正在努力圓現美國的合一. 美國南部洲份以種植綿花外銷至英國為主要經濟活動, 綿花業以農莊運作, 綿花種植雖要大量人力, 英國當年在非洲運送大量黑奴到美國, 農莊莊主在口港進行奴隸拍買, 畜奴制度是當時工業革命初期的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  美國北部由於天氣較冷, 並不適合種植綿花, 不過正因為這樣工業革命初期美國北部便開始發展流水作業的工廠生產.  這兩種不同的經濟發展是南北分歧的主要社會因素, 北方雖要大量的自由勞工而南方則需黑奴, 北方反對奴隸制並認為這是違返國家憲法, 而南分當然支持現有制度不變, 更認為所有人在奴隸制下都是平等的, 因為他們根本視黑人為物(it).  在奴隸買賣的合約中黑奴沒有he/she作代名詞, 他們都是貨物. 經過四年內戰, 美國北面勝出, 而代表北美的林肯總統亦在1865年連任美國總統, 不過連任後的數月便遇  身亡.  把自由之像放上...

麻生與紹斌

圖片
日本是全球負債比率最高的國家,執政自民黨決定以無限量印銀 𥿄 的方法解決日本的財赤問題。醫療的進步令城市人的平均壽命不斷上升,公共醫療開支不斷膨漲,這差不多是每一個政府要面對財政問題。不過若政府沒有想清楚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方法隨時會是問題,令結更難解。最近 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最近講了些令人瞠目結舌的話,在一個社會保障改革的研討會中,他公開說日本花具額醫療在瀕臨死亡的老人身上是不應該的,他更表示希望這些老人快點死,不然日本的財務問題得不到解決。     被要求不要活下去跟自願想死,在一個制度化的醫療體系中,有時不是想象中那麼明確。這令我想到 去年年尾離世 鄧紹斌 ( 斌仔 ) , 2003 年曾去信時任特首董建華要求法律容許他安樂死,他的書《我要安樂死》的封面是醫院的天花板,這個天花板正是他過去十多年每天臥床都不能不看的那片「天」。法律沒有因此而改動,但他一直堅持活下去,同時他亦堅持人應有選擇何時死亡及如何死亡的權益。 傳媒多數都用安樂死來形容病人要求的所謂死亡權益 (right to die) , 不過學界則採用 (physician assisted suicide, PAS) 來進行更精準的討論。 「醫生協助自殺」 是更精確地理解這個倫理議題,因為一般安樂死的討論是指有些病人不想繼續活很想自殺,但這些病人 希望有人特別是醫護人員能協助自己自殺。     現時香港已沒有任何法律把自殺看待為違法行為,但任何人以任何方法使另一個人死亡就是殺人,就算殺人者已得到被殺者的同意,按現時的法律這仍是謀殺。「 醫生協助自殺」基本的倫理議題是 (1) 自殺的對與錯 (2) 病人有自決權是否包括自殺及 (3) 醫生或醫護人員是否有責任協助病人進行自殺。 (4) 討論「 醫生協助自殺」時不能忽略在高度制度化下的醫療體制中,執行 「 醫生協助自殺」所引起的問題。筆者最關心的是 「 醫生協助自殺」的本意是尊重病人的自主自決權,讓病人作一個適合自己的選擇。對於堅決要選擇死亡的病人如 鄧紹斌, 「 醫生協助自殺」或許是好的,     但執行時會否反而令原本不想死的病人,感到堅持活下去帶給別人壓力而選擇死亡?這不是一個容易籍理性得到的觀察。 倫理討論很容易令人以為只要把問題想得...

明光中的彩虹

圖片
多個基督教團體上星期在政府總部外舉行了一個名為「愛家共融祈禱音樂會」, 大會主題是反對訂立性傾向歧視法 、 捍衛言論教育及宗教自由。 在大會場刊的首頁呼籲「全港基督徒一同守望這城市為真理發聲。」 筆者 留意到爭議中的主要社運團體,包括同志組識、教會以及在爭論外圍的市民 及 傳媒多只從慣性及特定角度及價值觀討論議題。當議論只是各自表述立場,自說自話的後果是對立,特別在一些公共政策決定的關鍵時刻,對立的情況是必然的。自從性傾向歧視立法在 1998 年開始,有關討論的至今沒完沒了重重覆覆。 參與社會運動的團體各自有其社運目標,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參與者傾向為自己做一個道德高地攻擊對手,教會指出反性傾向歧視法 (SODO) 是為同志製造特權,亦是對基督徒的逆向歧視 ( reverse discrimination) ;而同志組織亦指出教會是恐同 (homophobia) ,反對 SODO 公眾諮詢是不合理。現時香港經過十多年的討論,雙方 的立論觀點及焦點都已成慣性及定形。爭論各方都只是為了發動更多支持者投入參與社會運動,又希望結集眾支持者的力量向政府施壓,雙方都會放大了某些有利自己的價值,以及在一個特定的角度去立論及評論其他人的論證。 有關議題討論空間愈來愈少並不是因為議題本身的限制,而是社會運動組織參與者的對社會運動的定位及社會運動的目標。筆者有一個粗略的觀察,今天香港於 SODO 議論光譜的狹窄只反映參與社會運動組織間定位及目標的狹窄, 對於同志彩虹代表多元,明光與彩虹其實可以並存,兩者並不一定對立。 其實同性戀相關的公共政策議題是很闊的,它更是一個很好的誇學科的通識議題,下次再談。

在南方週末我讀懂中國

圖片
記得我第一份全職工作是在股票行當信差, 那時候中環仍有包伙食, 午間公司同事包括大老細都會一起用膳, 20分鐘內便食完.  那時沒有上網也沒有電話消磨時間, 之後我便會拿起一份我看不懂的信報.  當時正是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89民運的年代, 我在那裏開始接觸那個我不認識的中國.  當時的印象當然不及我第一次與家人去江門旅行, 那旅店沒有冷氣, 晚上要用蚊帳, 那是改革開放不久的中國南方.  這兩年除了兩份訂閱已久的週刊外, 我多訂了三份內地雜誌去認識中國.  我選的都是較敢言的雜誌, 裏頭沒有官腔八股文章.  進入南方週末的iPad版, 每一次同一句說話都會出現, "在這裏讀懂中國".  要讀懂中國很難因為裏面有太多的潛規則, 太多空洞的實規則. 新的中共領導班子表示要看重憲法,落實法治及打貪等, 有論者認為這只是為新政權賺取認受性的講法, 沒有什麼實質意義.  這兩星期南方週末的消息成為全中國的熱話, 原因是一名廣東省共產黨宣傳部官員庹震要求南方週末更改2013"新年特刊當中的新年獻詞, 原題為"中國夢, 憲政夢".  南週上下員工齊心抗議, 到今天為止, 結局是南週沒有了編輯自主, 總編要撤而庹震亦要離職.  反抗的南週記編不會被秋後算帳,  不過這件事卻引起中國許多媒體的仗義反響, 中共中央宣傳部的威信面對前所未有的媒體公然反抗.  把事件年份抹掉, 事件發生時間似是在文革,  起碼中宣部以為毛澤東仍然是他們的偉大領導. 中國向來只有憲法(constitution)而沒有憲政(constitutionalism), 前者是一個法律文件而後者則是把憲法落實以憲法中的規定去治理國家包括以憲法治理政府.  有前者未必有後者, 中國是一個例子, 有趣的是英國沒有成文憲法但卻有憲政.  中國憲法中的規則很清楚, 有些部分獨立地看你以為是一個西方民主國家的憲法, 例如保障人權的部分.  南週事件說明了共產黨除了可以公然干涉行政更可以繞過行政機關公然干涉報章的編輯.  黨權過大黨政不分, 黨權力沒有任何法律根據也沒有獨立的法院保障言論自由, 政治意識形態似在主導政治, 但說穿...

印度不單要法律改革更要文化更新

圖片
Life of Pi引起許多的議論, 其中一個電影主題是苦難.  原著小說及電影都是以印度為故事背景, 去年12月中一對預備在今年二月結婚的情侶在新德里看畢這電影後, 他們的苦難差不多令全世界的焦點都放在印度身上.  看完電影後這情侶上了一部非法公車, 車上六名男子對女事主起色心, 打傷男事主後, 六名男子輪姦了他的未婚妻.  事後脫光二人的衣服, 更把他們拋到公路.  許多路人不顧而去, 幾經轉折, 女事主被送到醫院, 數天後傷重不治.  按男事主最近公開在傳媒的敍述, 兇徒以鐵棒插進女事主的下體.  他們被拋下車後有人代為報警但等了45分鐘警察才到場, 不過他們並沒有第一時間把傷者送進醫院反而是為了應該由那一區警局處理這事而起爭論, 過了數小時傷者才進到醫院.  又不知是什麼原因, 女傷者在重傷的程況下竟要送到新加坡接受治療. 這件事令許多國外人如我感到悲憤, 但印度人的感受比任何國外人更要強烈.  事後全印度也有遊行示威, 反應最強烈的是婦女團體, 然後矛頭直指警方.  最初婦女上街遊行, 總理兒子出言輕視她們, 他的說話被傳媒公開後, 引起極大公憤, 他要急忙出來道歉澄清.  但事件已急促發展成更大規模的示威, 焦點到現在為止仍是關於婦女權益及強姦法.  這件輪姦案所揭示的公惡遠比輪姦這性罪行更深更惡.   印度婦女受了性侵犯後一般都會選擇啞忍.  主要原因受性侵的婦女會擔心嫁不出, 其次是不相信警察有能力可以把犯人緝拿.  印度社會重男輕女情況嚴重, 在婚嫁中女性地位比男低, 女家要付大量金錢予男家.   因此多數家庭都不想生女, 因性別而殺嬰是普遍的.  這令男女比例失衡, 再加上印度制度化的階級觀念, 生來的階級往往影響一生甚至是下一代的生計.  貧窮進一步令印度的結婚率偏低.  這個文化背景除了令婦女啞忍各種性侵犯外, 男性會否因為這個社會背景而較多觸犯性罪行呢?   其實印度這個社會背景跟另一個強姦率極高的社會有頗多相同之處, 南非跟新德里一向被人稱為"強姦之城", 有研究指南非黑人男性長期生活在種族隔離政策之下,  受害者心...

2012

圖片
各電視台的2012大事回顧有不同的焦點, 經濟新聞回顧令我看到樓市股市穩步上揚及中國經濟繁榮的隱憂.  全球資金流通於不同的股市債市, 這不單令各國經濟緊扣, 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動盪都會影響到不同的國家經濟.  例如, 個別歐洲國家的財赤問題, 會成為歐盟國家的歐債問題.  而歐債問題亦觸碰歐盟聚散的政治問題.  而政治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亦會影響某些國債在市場上的買賣.  美國的財赤與政治息息相關, 敵對政黨政治甚至影響美國的債務評級而這亦影響其集資能力.  當然美國怎樣處理其債務問題亦直接影響香港, 量化寬鬆及接近0利率令部分資金流進香港作不同形式的投資及投機, 加上內地在港的投資投基活動, 香港這種投資投機帶動的經濟增長特別容易大上大落.  當外圍經濟出現波幅時, 香港經濟環境會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至於政治上美國在亞太區的擴張, 其目的是要以拉攏包括日本, 南韓, 印度, 澳洲及其他東南亞國家圍堵中國.  去年的領海問題令中國難以與周邊國家建立穩定的外交關係.  去年中港關係的緊張情況是回歸以後的新高點, 國民教育, 中聯辦介入本港各項事務, 特首誠信問題以至終審法院"被建議"要向人大釋法等等, 每一件事都觸碰港人對內地政府的反感.  這種反感亦不斷擴散及升級, 個人層面上香港人與自由行旅客明顯有cultural shock, 內地人佔用香港公共資源例如, 交通, 教育, 醫療等等影響香港人享用這些資源的同時, 亦對內地人開始產生厭惡.  政府不能只以接受現實來舒緩港人的負面情緒, 進一步的政治高壓以強權控制政局只會令人心向外.  中港兩地共融是要由政府帶領的良好管治結果, 單單開放人流及建設中港交通建設只能在形態上與內地融合, 沒有好好解決當中的利益問題只會進一步深入及擴大香港人與內地人的矛盾.    其實香港本土亦有不少的挑戰, 樓市, 土地及房屋供應令房屋成為劃分階級的指標, 處理得不好是社會動盪的火藥庫.  本港政黨政治衝突有質與量的轉變, 政黨光(普)表面上擴闊但其實只不過是在原有對立陣營上的分歧, 例如在泛民中, 激進與温和, 在建制派中, 親共與保皇.   這政黨的光普發展是再令對...